首页 > 科技 > 正文

千亿充电宝市场风暴,太蓝新能源固态电池破解安全困局

2025-07-09 10:32:05 来源:互联网

近期,民航系统一场“安全风暴”正在席卷全国机场——自6月26日民航局实施充电宝禁运新规以来,3C标识不清、被召回批次的充电宝将禁止登机。事件的导火索源于多家知名充电宝品牌因特定批次的产品存在电芯安全隐患,累计召回产品超过120万台。

 

危险的能量载体?液态锂电池的结构之

除了充电宝,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其常见的正极材料有钴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负极材料主要是碳、或是硅碳负极,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消费者倾向于购买能量密度大、充电速度快的充电宝,这些青睐也决定了厂家的电芯需求方向—钴酸锂正极、硅负极与高体积密度。

钴酸锂在功率和能量密度方面具有优势,但材料价格较高;三元材料可以兼顾高能量密度与经济性,但安全性逊色。除了充电宝,电动汽车也会选择三元体系;储能电站等通常选择磷酸铁锂材料,其安全性良好、成本较低,但能量密度方面有所欠缺。据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情况,三元占比25.3%,磷酸铁锂占比74.6%。

磁吸类充电宝依赖软包聚合物电芯实现轻薄化,电芯材料一般为三元+硅负极;快充类充电宝采用高压软包或圆柱电芯,电芯材料多采用钴酸锂;小体积多功能类充电宝(三合一/胶囊)普遍采用高倍率的三元小圆柱型电芯。

我们每日揣在身边的电子伙伴,为何一夜成了“危险品”?充电宝本质上是一个存储电能的小型电源,每一次充电、放电的进行,伴随的是充电宝电芯内部发生的化学反应。

充电宝采用的电芯为传统液态锂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四大主材。这种构造被戏称为像“用纸隔开的小燃料库”,易燃的有机电解液一旦接触空气中的氧分子,或隔膜被锂枝晶刺穿,瞬间短路便引发灾难。电池过充过放或遭受外力挤压引起隔膜破损产生内部短路,及高温暴晒下使用造成电解液分解产气,这些容易引发电芯热失控的因素也是充电宝起火爆炸的根本原因。召回事件中被曝光的电芯供应厂商正是因为擅自更换隔膜材料,导致了这场充电宝市场风波。

这场安全危机的破局钥匙,却在电池结构的革新中悄然浮现。

 

破局路径:固态电池的安全基因重组

锂电池市场困于安全和使用效能的困局由来已久,新能源电动汽车应安全需求已开始搭载半固态电池,自去年开始,手机厂商也开始半固态电池技术,想要在性能与防护上实现突破。面对两轮骑行、电动汽车等存量市场,消费者对固态电池的期盼已久。

固态电池带来技术革命的最大优势在于安全结构的重塑—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电解液。在需求导向促使技术升级的竞速中,中国创新力量已占据前沿位置。

固态电池代表企业太蓝新能源开发出高导离子的固态电解质材料,配合专利ISFD(原位亚微米工业制膜)技术,从材料层面杜绝液态电解质带来的热失控隐患,同时通过结构创新实现电芯能量密度提升及成本降低,真正突破了传统锂电池“性能-成本-安全”的三角困局。

24年底,太蓝提出“4-3-2-1”减材制造路线,推出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作为一项具有高度兼容性的平台技术,同时适用于半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

该技术将固态电解质直接复合在正负极极片上,相当于拆除了传统隔膜材料这道“危墙”,让锂电池从“纸隔燃料”进化到“压缩饼干”的结构演变。

实测显示,传统液态锂电池热箱测试温度约140℃,而太蓝半固态电池可达200℃,耐高温性能提升超40%;耐过充能力从国家标准的1.15倍额定电压跃升至3倍以上,耐挤压变形量从15%提升至60%,不起火不爆炸。太蓝半固态产品的测试指标已经实现了对液态锂电池的代际超越。

更值得关注的是,太蓝的工艺突破已将产品变成量产现实,除了与长安汽车、南都电源等企业开展合作,太蓝也在积极推动固态电池产品在无人机、机器人、3C电子等市场的应用落地,无论是出行、还是手持使用,这意味着更安全的能源方案正加速走入普通消费者的身边。

作为随身携带的电量补给,经过愈演愈烈的安全事件,消费者选购充电宝提示:1、注意国家标准(GB/T 35590)及CE/FCC认证;2、拒绝容量虚标(如10000mAh,重量<200g则为不实);3、金属外壳散热较好。如遇突然事故,充电宝出现小火苗,可以用干燥沙土、灭火毯覆盖,切忌用水浇!锂遇水反应会更剧烈。

当充电宝市场迎来安全大考,政策约束的是安全红线,而技术创新才能根治痛点。正如太蓝新能源长期以来的理念——本质安全是固态电池的第一使命。行业从电解液到固态电解质,从隔膜改良到直接消除隔膜,锂电池也逐渐在发展中被重构。或许不久后,固态电池除了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场景,也可以应用于随处可见的充电宝,让安全性与高性能握手言和,“能量焦虑”才能真正让位于使用自由。

真正的创新,除了推动安全与性能的双重登顶,更重要的是让技术普惠社会,走进你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