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虚拟化技术:域控融合的必经之路
上海2025年7月4日 美通社 -- 本文阐述了汽车电子架构从分布式向集中化演进的趋势,黑芝麻智能分析了集中化带来的安全隔离、实时性等关键挑战,并指出车用虚拟化技术是实现域控融合的核心解决方案。该技术能够优化资源分配、保障功能安全,从而有效推动汽车的智能化变革。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集中化趋势
近年来,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正经历着从分布式到集中式的深刻变革。传统汽车中,各个功能模块(如仪表、娱乐系统、ADAS等)通常由独立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实现,导致系统复杂、线束繁多、成本高昂。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这种分布式架构已无法满足需求,控制器融合成为必然选择。
现代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可分为三个典型阶段,其核心驱动力来自智能化需求爆发与“软件定义汽车”理念的落地:
分布式架构阶段(2000-2015)
在分布式架构阶段,汽车的每个功能模块对应了独立的ECU,全车ECU数量可达100个以上。以宝马7系2015款为例,其ECU数量约为140个。这种架构虽然实现了功能的模块化设计,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 线束问题:线束总长度超过5公里,重量可达70公斤,不仅增加了整车重量,还提高了装配复杂度。
- 通信协议碎片化:不同供应商的ECU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如CAN、LIN、FlexRay),导致系统集成困难。
- 成本高昂:ECU数量的增加直接推高了硬件成本和维护成本。
- 升级困难:功能升级依赖硬件迭代,难以通过软件OTA实现。
域控架构阶段(2015-2025)
随着高性能车规级SoC的出现,多系统共存成为可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进入域控阶段。多个功能模块被整合到同一个SoC中,形成区域控制器。典型的域控制器包括:
- 智能座舱域:整合组合仪表、HUD和车载娱乐系统。
- 智能驾驶域:融合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的数据处理功能。
- 车身域:集成车身控制模块(BCM)、空调和灯光控制等功能。
域控架构不仅减少了ECU数量,还提升了系统的集成度和资源利用率。
中央计算+区域控制阶段(2023-)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正向“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二级架构演进。中央计算平台负责高算力任务,而区域控制器则负责执行具体的控制功能。在硬件层面,黑芝麻智能于2023年发布的武当C1200家族芯片是首个车规级智能汽车跨域多功能融合计算平台,为中央计算和区域控制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持。
集中化带来的技术挑战
尽管集中化架构大幅提升了系统集成度和资源利用率,但也引入了以下关键性技术挑战:
安全隔离需求
在混合关键性系统中,不同安全等级的功能(如ASIL-B的仪表系统与QM级的娱乐系统)需在同一硬件平台上共存。安全隔离的核心在于确保高安全功能不受低安全功能干扰,涵盖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两方面。例如,低安全功能的崩溃不能影响高安全功能的执行,同时需防范侧信道攻击等安全威胁。
实时性矛盾
车辆控制对实时性要求极高,而娱乐系统则更注重用户体验。如何协调实时系统与非实时系统的需求成为一大挑战。解决方案包括通过系统隔离实现互不干扰,利用时间敏感网络统一时间标签,并采用混合关键性调度策略优化系统协同。
资源利用率优化
不同功能的负载峰值时间各异,静态资源分配易导致算力浪费。特别是在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算力需求日益增长。动态调度算力资源、实现负载均衡是提升硬件性能的关键。
带宽挑战
车内通信架构从信号转向服务,对带宽的需求急剧增加。激光雷达和高精度地图的引入进一步加剧了通信负载。千兆以太网已成为量产车型的标配,而万兆以太网也即将普及。此外,辅助驾驶算法对内存带宽的需求显著提升,未来中央计算平台需支持超过100Gbps的通信带宽。为此,新技术如硅光子互联和一致性内存共享协议正在被探索和应用。
车用虚拟化技术
车用虚拟化技术是应对上述挑战的核心解决方案之一。它能够实现安全隔离、构建混合关键性系统、协调多系统调度,并优化资源分配。以下是虚拟化技术的具体分类及其特点:
安全隔离技术概览
根据隔离程度的不同,安全隔离技术可分为以下四级:
芯片分离
- 实现方式:不同SoC独立运行不同系统。
- 特点:物理隔离程度最高,资源完全独立。
- 典型应用:早期智能座舱中,仪表与娱乐系统分属不同芯片。
硬隔离
- 实现方式:通过SoC硬件分区划分CPU、内存和IO资源。
- 特点:硬件级隔离,各分区运行独立系统。
- 典型应用:当前主流域控制器中,仪表与娱乐系统共享芯片但硬件隔离。
IO透传
- 实现方式:虚拟化CPU和内存,IO设备直接透传给客户机。
- 特点:IO性能接近原生,但需硬件支持SR-IOV等技术。
- 典型应用:需要高性能IO的场景,如摄像头数据直传ADAS系统。
全虚拟化
- 实现方式:CPU、内存、中断和IO全部虚拟化。
- 特点:资源调度最灵活,但虚拟化开销最大。
- 典型应用:中央计算平台中的动态资源分配场景。
安全隔离技术比较与权衡
随着隔离程度降低,系统的资源复用率和动态调整能力提升,但虚拟化开销和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现代车用SoC通常采用混合方案,对安全关键功能使用硬隔离,对一般功能采用全虚拟化。
虚拟化架构的核心优势
虚拟化技术在构建混合关键性系统方面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 部署灵活性增强:支持异构OS共存(如QNX与Android),实现计算资源动态分配,便于功能热升级与OTA。
- 功能安全提升:通过故障隔离确保单个虚拟机崩溃不影响其他功能,资源监控可拦截非法内存访问,安全启动保障每个虚拟机的完整性。
- 信息安全强化:虚拟机间通信可控,关键数据加密隔离,支持细粒度访问控制。
- 混合关键性调度:协调实时与非实时任务的执行,优化系统性能。
- 零拷贝系统间通讯:通过共享内存实现高效数据传输,减少延迟。
以智能座舱为例,虚拟化技术既保证了仪表系统的实时性与安全性(ASIL-B),又为娱乐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支持,同时通过Hypervisor监控阻止娱乐系统对关键资源的非法访问。
虚拟化:域控融合的必经之路
随着电子电气架构向“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演进,虚拟化技术已成为域控融合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它有效解决了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的矛盾,实现了实时系统与通用系统的共存,并优化了资源利用率与隔离需求的平衡。未来,随着芯片算力的提升和虚拟化技术的发展,全虚拟化方案将逐渐成为中央计算平台的主流选择。
其他虚拟化技术补充:
- TypeII拟化(宿主型虚拟化):运行在通用OS之上(如VirtualBox),主要用于开发测试环境,由于性能和安全限制,不适合量产车。
- 容器技术:轻量级虚拟化,共享内核,适用于应用级隔离(如多个娱乐应用),但无法满足ASIL要求,常与Type I虚拟化配合使用。
车用虚拟化技术正随着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持续发展。从当前域控制器的硬隔离主导,到未来中央计算平台的全虚拟化应用,这一技术将持续推动汽车智能化变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计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汽车厂商与供应商需根据具体功能需求,选择适当的虚拟化方案,构建安全、高效、灵活的车载计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