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昌德主任解析偏瘫:正视危害,及时用中医调理破局
偏瘫,作为中风、脑外伤等疾病后的常见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从医四十余年的杜昌德主任,见过太多因偏瘫陷入困境的患者,他强调:“偏瘫的危害远不止肢体活动受限那么简单,随之而来的神经痛等并发症,以及拖延调理带来的风险,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而中医调理在应对这些问题上有着独特价值。”
偏瘫的危害:从肢体到全身的连锁打击
偏瘫最直观的危害是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常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甚至完全无法活动,简单的穿衣、吃饭、行走等日常动作都难以完成,生活自理能力急剧下降。杜昌德主任说:“有位患者中风后左侧肢体偏瘫,原本能自己下楼遛弯,现在连端水杯都需要家人帮忙,这种落差对患者的心理打击极大。”
除了肢体活动受限,偏瘫还会引发一系列全身问题。长期卧床或肢体活动减少,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同时,肌肉因缺乏运动而逐渐萎缩,关节也会变得僵硬、挛缩,进一步加重肢体功能障碍。
更不容忽视的是,偏瘫常伴随神经、精神方面的问题。部分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还有些患者会因生活状态的改变而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而神经痛,更是偏瘫患者常见的 “附加痛苦”,患侧肢体可能出现针刺样、烧灼样或电击样疼痛,轻轻触碰就可能引发剧烈不适,让本就艰难的康复之路雪上加霜。
拖延的危害:小问题拖成大麻烦,并发症接踵而至
“偏瘫后一定要抓住调理黄金期。” 杜昌德主任强调。不少患者或家属存在 “等一等、看一看” 的心态,觉得病情稳定后再调理也不迟,这种拖延往往会让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
在偏瘫初期,肢体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神经损伤也处于可逆阶段。此时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和中医调理,能有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降低神经痛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如果拖延不治,肢体长期处于废用状态,肌肉萎缩、关节挛缩会加速发展,就像久放不用的机器会生锈、老化一样。
而对于偏瘫后出现的神经痛,拖延的危害更为明显。初期神经痛多因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引起,及时疏通调理就能缓解;若放任不管,神经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会出现变性坏死,发展成顽固性神经痛。
拖延还会让患者错过最佳康复时机,导致功能恢复效果大打折扣。随着时间推移,肢体的异常姿势逐渐固定,形成 “错误模式”,后期即使花再多精力调理,也难以恢复到理想状态,甚至可能终身与残疾为伴。
中医治疗的优势:整体调理,兼顾功能恢复与并发症改善
面对偏瘫及其引发的神经痛等问题,中医调理以其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特点,展现出显著优势。杜昌德主任解释:“中医认为,偏瘫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所致,治疗需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入手,同时兼顾肢体功能恢复和并发症改善。”
在改善肢体功能方面,中医通过益气活血、通络开窍的方法,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修复受损脑组织,为肢体功能恢复奠定基础。配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手段,能刺激经络穴位,激活神经传导,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
对于偏瘫引发的神经痛,中医调理注重标本兼治。神经痛多因气血瘀滞、筋脉失养所致,中医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若为瘀血阻络,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疏通受阻的气血通路;若为气血亏虚,則以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为主,为神经提供充足滋养。与西药单纯止痛不同,中医调理能从根源上改善神经的营养状态,减少疼痛复发,且副作用小。
此外,中医调理能兼顾患者的整体健康。在改善肢体功能和神经痛的同时,中医会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患者的食欲和消化能力,为身体恢复提供充足营养;通过疏肝解郁等方法,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帮助其建立康复信心。杜昌德主任说:“中医调理就像给身体‘全面检修’,不仅修复受损的‘零件’,还能优化整体‘运行系统’,让患者在恢复肢体功能的同时,拥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杜昌德主任最后强调:“偏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其危害和拖延调理。只要及时采用科学的中医调理方法,配合积极的康复训练,很多患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功能,减轻痛苦,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 这一观点,也为众多偏瘫患者点亮了康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