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张中光:湖北美院开创者、现代美育奠基者!

2025-09-09 21:45:29 来源:互联网

张中光:湖北美院开创者、现代美育奠基者

从长江古肆走出的少年,到荆楚艺术教育的领路人,张中光用画笔和信念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美术教育正面临关键转型。在湖北武汉,一位中年艺术家肩负重任——将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从“一穷二白”中发展出来,最终创建湖北美术学院。

这位艺术家就是张中光。他与徐悲鸿、林风眠等先驱一样,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们共同塑造了中国美术教育的面貌,推动了中西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01 艺术初心,长江畔的启蒙岁月

张中光1936年生于武汉,自幼生活在长江与汉江交汇口岸的老街古肆。民间美术和作坊文化深深影响着年幼的他。

他就读的小学是一所雕龙画凤的木结构建筑会馆,家隔壁就是一家裱画作坊。更重要的是,他的小学老师正是武昌艺专毕业生。这些早期艺术启蒙为他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1949年高小毕业后,张中光进入武汉市人民教育馆青年学习会文艺班,接受正规美术专业培训。在那里,他学习了政治时事和大众哲学,并有数十位美术教师指导。

著名书画艺术家张振铎创作的大幅油画肖像,以及陈方既在杭州国立艺专课堂所作的几十幅油画作业,让年少的张中光萌生了学习油画的浓厚兴趣。

02 专业深造,从中南美专到多元探索

1951年7月,张中光从文艺班结业,被分配到武汉市文教局所属的美术工作队做宣传文化工作。他的主要任务是画宣传画和绘制领袖人物的大幅油画肖像。

随着技艺的提高,张中光逐渐画出名气,各军事院校都借调他去画宣传画和领袖像。这段经历锻炼了他的艺术技巧,也为后来从事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

1958年,张中光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前身)油画系。在校期间,他接受了系统的油画训练,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和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毕业后,张中光的艺术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他不仅擅长油画,还涉猎版画、水彩、中国画等多个画种。1959年,他的水彩画《一朵红花》和版画《烽烟》等装帧作品参加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国庆十周年献礼盛展,同年被中国文化部选送至莱比锡世界博览会艺术展。

这种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使得张中光能够融汇中西艺术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能力结构。

1960年7月22日至8月13日,张中光参加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全面调整时期的重要背景下举行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郭沫若致开幕词,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宋庆龄、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代表。

1966年张中光参加华北区年画、版画展览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和郭沫若等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加华北区年画版画观摩会的全体成员。

03 美术教育,湖北美院的创业征程

1978年,张中光从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调任湖北艺术学院副院长,分管美术分部的工作。当时的美术分部“一穷二白”,既缺乏办学场地,又无配套的办学设施和经费。

张中光和靳尚谊、杨晓阳等共同参加八大美院院长笔会

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张中光依靠在校老同志、老教授、老八路军、老新四军的文化领导干部的支持,顺利开展了美术分部的一系列工作。

1985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湖北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张中光担任首任院长。

他带领广大师生克服经费紧张、办学条件差的客观条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摸着石头过河”,为学校后来的壮大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04 教育理念,顺应时代的社会需求、培养大量人才

张中光在办学理念上展现出前瞻性。在那个年代,美术院校都以绘画专业为大,而湖北美院因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专业。

这种教育理念与徐悲鸿、林风眠的美育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徐悲鸿在美术教育中注重吸收西方美术教育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中国美术教育体系,提出了“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等教学原则。

林风眠则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和“调和中西艺术”的艺术主张,培养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一批艺术大家。

张中光对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这类现当代艺术形式持开放态度。他认为这些艺术形式与时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年轻一代的艺术创作者应当把自己的目光放在时代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上。培养了著名油画家曾梵志、石冲、尚扬,湖北美院两任院长徐勇民、周峰以及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等影响深远。

05艺术成就,中西融合的创作实践

作为艺术家,张中光长期致力于中西方绘画语言的研究与融汇。他的彩墨地域特色山水画作品代表了一种中西融合的创新尝试。他将写生之后的祖国的名山大川、地域地貌和中国山水画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山水哈新风。

张中光作品《青山拥翠》

1987年,张中光赴美国学术访问,被授予明尼亚波利斯荣誉市民称号,获底特律市金钥匙。

1991年张中光水墨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彩墨地域山水享誉国内同时他的5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以15000元的价格收藏。

1993年张中光的《青山翠峦》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同年和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共同入选由中国美术馆编撰,刘曦林主编的《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

1994年,张中光访问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艺术学院,并且为张中光举办了书画展,登上了多伦多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明报》,受到北美《新世界日报》、《星岛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多幅作品被收藏且被聘为安大略艺术学院首位华人荣誉教授,享誉世界。

1996年卸任院长职务后,张中光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2002年,他开始进行“远足山川”油画课题的研究,其后创作丰盛。

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年志》“新视点.大家风范”栏目予以评介,刊发了他的油画《春曲》、《银雪》、《巫峡苍苍》、《暮色》、《屈原故里》等作品。

2009年11月,《张中光油画风景作品展》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中西方绘画语言的研究与融汇的长期追求的成果。

对于年轻一代的艺术学子,张中光鼓励他们“用心钻研,着眼于未来创意创新”。他认为每个时代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艺术家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顺应人民新的精神需求。

张中光的艺术教育理念与实践,与徐悲鸿、林风眠等先驱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丰富谱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