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笔纳乾坤:韩必恒从艺四十载的东方美学启示
2025年11月14日,由人民文化产权服务中心与人民非遗网主办的"时代华章——韩必恒从艺40周年作品汇报展巡回展"湖北站正式启幕。这场展览不仅是艺术家韩必恒四十年艺术生涯的集中呈现,更是一场连接传统与当代、技法与心性的美学对话。在墨香与色彩交织的展厅内,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韩必恒如何以"三矾九染"的千年古法为基,构建出一个直击灵魂的工笔宇宙。

(活动开幕式)
千年古法的当代活化
“三矾九染”的古老技法在韩必恒笔下焕发新生。文旅部评审专家团专家孙文起特别强调,韩必恒的创作始终遵循千年古法,却又不拘泥于陈规。他笔下的每根线条都蕴含着呼吸的节奏,每片色彩都承载着情感的重量。在《富贵吉祥图》(收藏于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等代表作中,工笔的严谨与写意的洒脱达成微妙平衡,色彩的层层晕染构筑起一个完整自洽的审美宇宙——增一笔则冗,减一笔则缺。

(艺术家韩必恒致辞)
超越视觉的形而上学
当大多数艺术创作沉迷于都市化叙事时,韩必恒选择回归本质。他的花鸟画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摹写,而是通过“以形写意,以意传神”的创作理念,直指物象内在精神。画面中的留白不再是虚空,而是与笔墨相互生发的能量场;那些看似随意的晕染,实则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意境营造。正如孙文起所言:“在线条与色彩的碰撞中,我们思考的是生命与虚无的辩证关系。”


技法与心法的完美统一

(文旅部评审专家团专家、电视台鉴宝专家孙文起致辞)
值得注意的是,韩必恒已将纯熟技法内化为一种本能语言。孙文起用“如有神助”形容这种创作状态——当技法不再成为表达的障碍,艺术便升华为精神的自然流淌。这种“用心作画”的境界,使他的作品既保持了工笔画的精致典雅,又突破了传统技法的局限,形成独特的当代工笔语汇。
国家情怀的文化名片

从人民大会堂的典藏之作到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文化符号,韩必恒的作品早已超越个人艺术表达的范畴。他的创作既保持了东方艺术的极致美感,又深刻诠释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将个人艺术语言与国家文化表达相融合的实践,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创新提供了重要范本。

站在韩必恒的画作前,观者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一种精神的共鸣。这些经过时间打磨的作品,以其完整的审美体系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构建起一个连接传统与当代、技法与心性的桥梁。正如展览中那些引人驻足的画面:在极致的工笔细描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艺术家与千年文化传统的对话;在看似随意的写意笔触里,感受到的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四十年艺术求索,韩必恒用实践证明了守正创新的可能。他的作品提醒我们:真正的传世之作,必然根植传统而面向未来,既是个体心性的真实流露,也是时代精神的审美结晶。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对艺术本真的坚守,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文化力量。
